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单位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是国内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为交大特色级王牌优势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学院学术研究成果及多项关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通讯设备、新能源、船舶海洋及核电等重大工程装备,解决了诸多国家重要领域的关键性问题 。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学生。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院。
学院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工程系合并而成,所属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在1952年就已设立。在教育部历年组织的评估中,交大材料学院或其前身金属材料热处理学科一直排名在全国前3名。2003年“材料科学及工程”一级学科排名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第一。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30年多来共培养了835名博士和1816名工学硕士。在校生约为1300人。通过“素质教育全人培养”等多轮教学改革,以及研究生核心课程群建设等具体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效果显著,2011年获得第12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能源化工组特等奖等荣誉。开展全国优博论文评选以来,共获得2篇优博论文、7篇优博论文提名(近3年获得3篇优博论文提名)。本学科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左右。
学院占地面积为45500多平方米,拥有7栋综合性办公及试验楼组成的材料楼群,建筑面积达到35000多平方米。学院共有10个研究及服务机构。拥有较为完善的科研、教学基地5个。科研总经费达5.1亿元,发表SCI论文1107篇,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国家国际合作将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省部级二等奖11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
学院机构
学院下属10个二级平台机构,即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复合材料研究所、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材料制造工程中心、轻合金精密成型工程中心、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特种材料研究中心、引进人才研究基地、实验管理中心、院部机关。建成了多个高水平基地服务科研教学工作,包括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中心、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上海镁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培养目标
院根据学校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通识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探索现代大学理念下的学生“全人”培养(德智体群美)模式,构建了“励志、创新、文化”的三大平台,确立了品牌建设的执行思路和保障机制,建立了学院学生活动的十大品牌项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Academic Services & Student Affairs,简称ASSA)是材料学院学生培养的执行机构,在学院学生培养决策机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思政互融和本、硕、博贯穿的学生培养体系,面向全院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学生培养办公室由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和学院分管学生副书记共同领导。横向方面达到两个融合:一是,在事务管理和服务层面融合招生管理和服务、教学管理和服务、学生事务管理和服务、就业管理和服务;二是,在学生教育和培养层面融合专业教育、创新教育、思政教育、生涯教育等。纵向方面达到一个贯穿:即本、硕、博贯穿的全程培养体系,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全程的统筹设计和引领。
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整合教学与学生管理的资源服务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学院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创新性地引入“全人培养”理念,构建了学生培养的“励志、体验、创新”三大平台;2008年至今,“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环节的执行,重构学生素质教育,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在借鉴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SLI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学院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引导系统,服务学生的学术成长及全人发展,努力探索学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在基层学院的实施模式。
该系统以学生的专业成长、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完善教育教学决策机构、管理执行机构的设置;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管理;明确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重构学生第二课堂,并充分挖掘院系教育资源;注重各项工作推进的跟踪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方案,最终实现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建设。
该系统框架围绕教育教学管理支撑,从“体系构建”角度完善体制运行、从“多元实施”角度实施过程运行的机制建设、从“跟踪反馈”角度实现及时的工作缺陷修正。整个系统立足学生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建立交叉性教育教学决策机构(教学委员会);融合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和教务员队伍,形成管理与引导互补的教育教学管理执行机构;推进强化过程管理的监督机制、实施强调全程引领的引导机制,并辅以针对性的跟踪反馈机制。